多向发力让消费活起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专家表示,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动力,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将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当前,随着一系列优化防控措施接续落地,各类经济活动逐渐回归正轨,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与此同时,各地紧抓年终岁尾传统消费旺季,推出一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多措并举促进消费
近一段时间,各地纷纷推出消费券、购物节、主题消费等活动,全力促进消费复苏。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应多方发力促消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认为,一方面,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收入和分配结构,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条件,加快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升级,以县城为中心提高县域消费供给能力,加快建设数字化新型流通设施;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扩大消费的相关税收制度,完善消费金融制度。
全力提振消费信心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反映出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
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恢复短期内仍存一定压力,提振消费信心是当务之急。但也应看到,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发展大势,我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仍在持续。在积极恢复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消费的同时,要逐步调整产能,推动产品和服务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多位专家表示,提振消费的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预期,是拉动消费的长久之计。
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关利欣表示,要拓展居民收入来源,落实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推动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增长。
海关统计:2022年第四季度,毛纺出口形势放缓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1~11月,毛纺原料及制品累计进出口额总计155亿美元,同比下跌6.8%,较前三季度跌幅扩大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4亿美元,同比下跌5.1%,较前三季度增速下滑了5.3个百分点;进口额41亿美元,同比下跌10.1%,较前三季度增幅收窄0.7个百分点。四季度以来,毛纺出口形势明显放缓。
除毛纱线外,毛纺中间产品出口呈现较快增长。1~11月,毛织物出口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50%,羊毛条出口额4.7亿美元,同比增长42%,无毛绒出口额4.4亿美元,同比增长50%。同期,毛纱线出口额8.1亿美元,同比下跌11%。
1~11月,进口羊毛总计26.5万吨,同比略有下滑,跌幅为0.6%。平均进口单价为7859美元/吨,同比下跌6.3%。截至11月,累计进口澳大利亚羊毛量增长0.2%;新西兰、南非分别下跌15%和41%。
我国拟修改外贸法 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梁晓辉)对外贸易法修正案草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修正案草案删去现行对外贸易法的第九条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规定不需要备案登记的除外。备案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登记的,海关不予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验放手续。”
201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适用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其中,授权国务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适用对外贸易法第九条的规定,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调整在三年内试行。
授权决定同时提出:对实践证明可行的,国务院应当提出修改有关法律的意见;对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在试点期满后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